创译(Transcreation)是翻译和内容创作的结合。
在翻译的基础上,根据想要实现的效果创作,结合目标市场的用户习惯、时尚潮流、消费情况和文化背景等进行创意改写。
当目标语中无相对应的概念或表达时,往往需要进行灵活的变通。
因此,创译也常体现在品牌名和产品名字的翻译中,以及广告语,营销和宣传材料等。
可口可乐(Coca Cola)在最初在中国上市时,被翻译为“蝌蝌啃蜡”。
毫无疑问,这个听起来极其别扭的名字并没有为该公司带来期望的销量。
隔年,该公司用350英镑的奖金悬赏征求译名,并最终将译名确定为“可口可乐”。
这个名字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译,还比英文更有特色,寓意该产品能为消费者带来生活上的愉悦。
更关键的一点是,无论书面还是口头,都易于传诵,甚至一度成为祝福语和流行词。
优秀的创译是帮助可口可乐成功步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,为企业扩大了知名度。
微软的必应浏览器也是一个成功的创译案例。必应的英文名是“Bing”,与中文的“病”发音类似。
为此,微软副总裁尤瑟夫·梅赫迪专门请教了汉语学家,最后决定将其命名为“必应”,以表示有求必应。
这样不仅避免了中文音译的负面含义,还完美传达了产品的功能和内涵,增强了人们对该搜索引擎的信任感。
提到完美传达产品价值,势必要夸夸“海飞丝”品牌的创译。
尽管在英文中,“Head and Shoulders”贴切地展现了产品的洗护功能,但如果直译为“头和肩膀”,消费者肯定会一头雾水。
在该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时, 强生公司将其译为“海飞丝”,即像海洋一样清爽、发丝飞舞的感觉。
相较于台湾市场的“海伦仙度丝”来说,该创译形象生动的展现了产品的特点。
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,比如家乐福(Carrefour),宜家(IKEA),赛百味(Subway),奔驰(Benz),优步(Uber),万事达(Master)等。
由此可见,优秀的创译不仅可以为原文增色,还可能为企业带来营销红利。
这要求创译人员充分理解原文的情感、风格和内容,并了解市场营销和相关领域的知识。
创译也常体现在营销文案中,就比如戴比尔斯的钻石广告语“A diamond is forever”。
经过多层筛选,最终的中文版本定为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”。
自此,这句经典的广告语被中国顾客广为接受,成功帮助该公司提高了知名度和钻石的普及度。
当然,创译也可以体现在其他文体中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“玩梗”。
比如在哈利波特中,当乔治耳朵受伤时,他开玩笑说道:“Saint like. I'm holey”。
如果将这句直译为“圣人”,恐怕没有多少人能理解是什么意思。
而中文版将holey译为“洞听”——“动听”,用谐音梗创译改写,即表达了原文的情感和风格,也保留了原文的笑点和精髓。
从上文的很多案例中可以看出,不少创译都和音译密不可分。
音译是一种以原本读音为基础的翻译形式,根据原语言内容的发音,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内容进行替代翻译。
音译一般不会翻译词语的含义。然而如果适当加入一些创意,就能形成“音译+意译”的效果(如 “Champs-élysées ”和“香榭丽舍大街”)。
这种结合可以唤起当地客户对某些含义和品质的联想。上文中提到的赛百味就是对英文“Subway”的音译。
与英文中的“地铁”相比,“赛过百味的美味”更能激发人们对产品的喜爱和购物欲。
与之相反,“爱彼迎”的音译效果就不是那么理想了。
尽管该公司想要表达“让爱彼此相迎”,但由于该品牌名发音拗口,且缺乏记忆点,导致用户反馈和市场反响不佳。
类似的反例还有“网飞”(Netflix),字与字之间的组合缺乏逻辑性和黏合性,且其中文名为表达出产品的内涵和特点。
创译并非逐字翻译,而是保留了原文意图、背景和语气的“创造性翻译”。这种翻译对创造性技巧的要求最高。
这就意味着创译人员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翻译技术,也需要拥有优秀的写作和创新能力。
除此外,创译人员也需要和内容创作者密切沟通,把握文本背后想要传递的内涵、情感、风格,企业文化等。
只有深入了解品牌内涵,才能够创译出符合产品风格、营销策略和价值的译文。
这就要求创译人员需要对某一领域非常熟悉,特别是消费者或目标读者的喜好。
比如在游戏翻译中,创译人员必须十分熟悉游戏操作,世界观和用语等。
除此外,他们还需要了解玩家习惯、社区文化、和玩家们常使用的“梗”等,这样才能保证在创译中不触犯禁忌,增强玩家体验。